第一章
自古立国家者,有文事必有武备。况当竞争时代,弱肉强食,若无武备以佐之,几难立于环球之上。当此之时,而仍以笔墨争长,“一纸贤于十万师”,则谬矣!我中华自变法以来,兵学亦有专家,而步法整齐,阵图严明,亦自尽善尽美。而于体操一门,尚多未讲。纵有跳高纵远之法,然不过近于游戏,而于养身之道,尚有憾焉。养身之道当以何者为急务?亦惟岳武穆王所遗形意拳术,诚良法也!
第二章
世之业技艺者虽多,然亦不过练习腰腿灵活,眼明手快,五花八门,腾挪闪展,徒炫阅者之耳目,究于实用无所裨益。安能久而不变,逾世弥彰哉!王,宋人也,世居河南相州。为童子时,得武术真传,然数百年湮没而未彰。直至清初,经诸冯姬公名际可者,始阐明其术。术盖本先天,按阴阳、五行、三才、六合、七疾、八要、十二形象之法以成其术。大之可捍卫社稷,次之可趋吉避凶,诚至善之术,较世业技艺之流,则有不可同年而语矣!
第三章
术以养气为本,以先天养后天,以后天补先天。丹田气足,内达于五行,外发于四肢,正所谓“睟然见于面,盎于背,施于四体”。加以练习之功,朝乾夕惕,血脉贯通,筋骨坚壮,内外如一,手脚相合,动静有常,进退有法;手不虚发,发则必胜;心不妄动,动则必应。所谓百战百胜者,此武术也。际此群雄较力之秋,有强权,无公理,我华人人练习武术,何难转弱为强,在五洲之中,首屈一指?中华欲优于列强,舍武术其何以!
第四章
孔子云:“仕而优则学”,此盖学夫治世之道,而非今学保身之道也。然仕者于保养身体一端,亦不可不急讲。内则各部,外则各省,官虽不同,理则一致。于公事之暇,携二三秘友,花天酒地,麻雀妓馆,居楼番馆等处,以为开智识,长精神,洞天福地,而不知徒耗心术,挥霍洋元而已。而于一身,有何益哉!何不于公余,学习形意武术,一旦有警,贾其余勇,讲励人民,荷戈持戟,保卫疆土。黎民赖以治安,方尽公仆之责任,仕者何不急学武术?
第五章
古者寓兵于农,故春蒐、夏苗、秋狝、冬狩,皆于农隙以讲武事,虽则治兵,不妨农事。自商鞅相秦,井田之法废,兵与民遂分为两歧,于是兵不务农,农不知兵。自兹以后,财政困难,国家从此多事矣!然际此华国反正之时,农人于武术一事犹不可稍缓须臾也。夫农人于春耕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之余,尤欲施其有余之力以舒筋骨,何如于朝夕风雨之暇,学习武术,可以防己,可以保家,倘有不虞,亦可持挺以御暴客,农人习此,有百益而无一害,何惮而不习之?
第六章
百工居于艺场之中,劳其筋骨,困其体肤,犹必切错琢磨以求制之愈精,而益求其精也。然少年好事,尚不觉其疲惫,以其筋脉灵活,血气贯通,稍缓须臾,即可复元。及其老也,血气既衰,未有不伛偻其身,拳曲手足者,是未知学练形意武术之过也。诚能于日省月试之余,灯影月光之际,勤习武术,外不废其职业,内不倦其精神,诚一举而二得也。凡人,劳其形者,疲其神;悦其神者,忘其形,管子不云乎哉?愿工人及早学之。
第八章
兵,凶器也,可以百年而不用,不可一日而不备。际此时代,若无军旅以佐之,其国几难立于五洲之上。历观十九世纪各统兵大员,亦均以技艺、武术为重,每当挑选数军作管带亲勇。然所学,亦不过花刀花枪,徒糜粮饷,究无补于实用。当我中华实事求是之秋,盍不于各军操演之余,学习武术,进退有法,击刺有方?若遇敌人,未有不出奇制胜者。曩者,日俄失和,兵端衅起,日所以胜俄者,由击刺之法精也,我军人当有鉴之。
第九章
巡警之设,专为保护人民,所以有捕盗捉贼之责。若无武术以保身,难免有不虞之虑。若当白日青天之下,尚可施其计巧;若黑暗之时,我明彼暗,纵有枪械,亦无所施。困兽犹斗,况贼人生死相关,安得不拼命逃走者乎!是当之者死,遇之者伤,致贼人漏出罗网,岂不可惜!惟有学形意武术,设有是警,挺身而出,三拳、三棍将贼擒,保人民治安,尽警士责任。惟望警界方面诸公,于各区聘请武术教员,众警士于勤务之暇,均得学习武术,于治安之策,亦不无小补云。
第十章
学界为各界萌芽之始,必令其据有根基,方可为幼学壮行之实迹。目下各学堂于学生功课之余点,亦设有抛球、打蛋、蹦高、纵远、跳濠、走浪桥行木种种杂技,以舒其筋骸,此皆以有用之精神,置之无用之地,辜负光阴,无所取益。不如学习武术一门,尚庶几乎。日后不论居乎仕、农、工、商、军、警、学等界,均绰绰有余,不必再起炉灶,自能各尽其职。学者于形意武术,亦当急于进取,不可稍宽也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大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